世界上最聪明的公司,为什么都推崇OKR考核?

2018-04-10 16:21:00
未知
转贴:
360个人图书馆
605
摘要:世界上最聪明的公司,为什么都推崇OKR考核?

是不是很眼熟?上面案例描述的就是很多企业使用的“KPI”考核法。它指向员工拆分指标,并将完成度和薪水奖金挂钩的管理方式。对于可量化的工作,KPI是很好的绩效工具,如电话销售考核接听率、客户投诉率等。但企业人数增多,岗位复杂之后,单一的KPI考核弊端就会显现:

1、员工为了完成绩效指标不择手段,与企业愿景背道而驰。就像开头的案例一样,大家用各种“旁门左道”的方式达标,最终反而会造成用户流失。

2、成也KPI,败也KPI。领导选择衡量什么指标,员工就会完成哪些指标,如果这些指标并不能为最终目的服务,公司整个方向就会跑偏!

3、如今,市场要求更多的个性化产品,需要灵活直接对接市场才能取胜,以往的KPI体系很容易显得迟滞和笨拙,也容易牵扯过多的注意力在僵硬的目标上,并扼杀员工的贴近现实要求的主创精神。

4、KPI指标是由领导一手制定的,员工没有参与也就很难有认同感。最后会造成领导一人动脑,下属机械达标的局面。

5、很多岗位无法用KPI衡量,比如品牌知名度不能只用粉丝数量衡量,因为众多的粉丝中很可能没有一个目标客户。

KPI主义,能赚快钱,但容易“丢了客户,毁了组织,恶了员工”,盲目追求KPI达标一度使许多实力雄厚的大企业遭遇危机,比如索尼和百度。魏则西事件就是KPI主义造成的恶果,李彦宏在事后曾感叹:“追逐短期KPI,使得百度价值观扭曲,用户不再爱我们了,我们再也不能为自己的产品感到骄傲了。如果失去了用户的支持,失去对价值观的坚守,百度离破产真的只剩30天。”

告别纯“KPI”主义,企业管理需要转型!

为减轻KPI考核的不利影响,企业可以在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更正和优化:

1、以为用(客)户提供创新、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为经营宗旨和最高目标,将收益作为衡量用户满意度的手段而非目的;

2、再造企业使命、愿景和核心价值观,明确员工行为规范;

3、弱化财务指标和员工个人利益的直接挂钩,以符合企业文化的“目标管理”代替指标管理、数字管理。

4、推进平等、公开和数据透明式管理,给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和参与管理权,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,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。

做到以上几点,就意味着企业在向一种新的管理模式靠拢—— OKR绩效管理

OKR全称是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,即目标与关键成果法。现在,包括Google、LinkedIn领英在内的许多硅谷公司,甚至一些基金公司,都采纳了这个制度。它的核心思想是放弃命令驱动的管理,拥抱目标驱动的管理。它将经理人的工作由控制下属变为和下属一起设定客观标准和目标,让他们靠自己的积极性去完成,被管理者进行自我管理而不是由外人评估和控制。

OKR与KPI的区别

1、KPI是公司决定员工要做什么,OKR是员工自己要做什么。

2、OKR比KPI对员工更有激励作用,给员工更大发挥空间,鼓励员工创新。

3、由于OKR是由员工和上司讨论共同制定的,所以促进了上下级的交流。

4、OKR相对灵活,可以根据执行情况不断讨论和修正。

5、OKR把人从硬指标中解放出来,用自己的方式实现公共目标,能更好地保障公司经营初衷。

总之,OKR不是个考核工具,更像是个指导工具,时刻提醒着员工和团队当下要做些什么。每个人,每个团队都要制定和服从OKR并对完成情况进行评估,评分高低并不直接和薪水、晋升挂钩,而是提醒员工,工作进度怎么样,哪些没完成,下面该怎么做。

怎样设定和执行OKR?

1、设定目标

>目标必须是具体的,可衡量的;

>目标要有一定挑战性,一般完成70%就算比较好了;

>目标必须是在管理者与员工直接充分沟通后达成的共识。

实施关键:自上而下,从组织到个人。

世界上最聪明的公司,为什么都推崇OKR考核?

2、分解目标的关键结果(KRs)

>KR必须为目标服务;

>KR设定可以有一定挑战性;

>KR要以产出或结果为基础,可衡量和设定评分标准的;

>KR不宜多,一般每个目标的KR不超过4个。

3、推进执行

每项关键结果都会派生出一系列任务,交给不同同事负责,关键结果负责人成了项目经理来协调大家的工作,可以适当赋予调度和影响企业资源的权力。

4、定期回顾

>每个季度,员工需要给自己的KRs完成情况打分,1分为满分,打到

0.6到0.7分为最佳,如分数太高或太低,则说明目标制定有问题;

>回顾内容全公司公开,激励大家更好地学习和挑战自我。

另外,跨部门合作也要写进OKR清单里,特别是市场、运营、产品技术这些需要得到其他部门的支持和认可,在制定OKR时应该提前和可能涉及的合作部门沟通,把双方的工作任务写进彼此清单里。

结语

其实同为企业管理工具,KPI和OKR各有优劣,没有绝对的对与错,合适才是硬道理——认清自己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痛点,持续改进与优化,用务实的态度及方法促使企业迈向成功才是最重要的。

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,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