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入浅出了解 OKR(十):OKR在敏捷转型中的实践
- 2020-10-12 10:30:00
- 杨瑞
- 转贴:
- 知乎
- 1131
我在企业敏捷转型里,经常使用的是我自己总结的一个“组织敏捷转型地图”和“团队敏捷转型地图”模型,并以此为核心内容在2019年北京的的Regional Scrum Gathering大会上做了名为《团队黑客》的主题分享。
01.未来组织
我对未来组织有自己的想法,未来组织一定是“业务敏捷化”、“管理游戏化”和“组织社区化”三位一体的。要达到这个理想状态,必然经历组织敏捷转型和团队敏捷转型。
02.组织敏捷转型地图
在“组织敏捷转型地图”中,我定义了组织达到敏捷组织会有5个大的阶段:
- 组织转型
- 业务重构
- 产品创新
- 团队匹配
- 未来组织
03.团队敏捷转型地图
- 团队组建
- 迭代节奏
- 产品全景
- 价值优先
- 提升交付
- 团队优化
- 高效团队
当然,这些阶段并不是串行的,而是一个并行结构进行。以一周的迭代来看,一个团队要做到高效团队,至少要努力一年以上的时间。

当团队从“定性”向“定量”转变时,最难的就是对“价值”的衡量。“定性”阶段解决了产品的交付问题,“定量”阶段要解决产品的价值对齐和衡量问题。传统意义上的产品价值,主要依靠产品经理的个人能力来把握。敏捷方式下,可以应用很多的敏捷框架,比如SAFe,LeSS等来进行价值的对齐,但都有过于复杂的问题,需要大量的学习和实践。
如果我们使用OKR来做组织转型呢?把OKR当成另外一个组织敏捷转型的框架呢?
- OKR在组织转型的过程中,可以形成战略的从上到下的贯穿,将价值从战略到产品直接做关联,从而使得产品价值可视化;
- 在团队转型过程中,OKR可以聚焦在业务和产品层级,迅速的形成业务成果;
- 目标和关键结果的澄清,能把以进度和交付为度量的结果,直接转变为可衡量的成果;
- OKR还能简单的解决依赖问题,使用对齐能增加整个组织内的团队协同效应;
我在几个转型项目中,使用OKR都获得了不错的效果,通过战略对齐,使得团队的视角不断向业务端延展,不断的追求价值体现,帮助产品团队从最初的面向“理想”的团队,浪费大量的时间开发毫无价值功能的团队,转变为面向“现实”的,不断的纠正和业务、经营诉求偏差的团队。
在使用OKR的过程中,中高层和团队也增加了很多互动和相互理解的过程,使得价值观高度的统一。比如某个团队觉得开发某特性,主要就是为了让CEO能有市场宣传的卖点,对齐的过程发现这个特性是决定公司产品战略发展的伏笔,从而使团队对特性的重视程度有了重新的认知。
Scrum、看板等敏捷实践在交付上又能保障团队的基础工作,这样的敏捷转型会变成大家都认同的转型。
Scrum、SAFe、LeSS这些敏捷术语,对于公司中高层而言,都过于专业和局部,往往他们并不关心。而OKR简单直接,又和“绩效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我们可以打着“绩效提升”的旗号拉动中高层一同卷入。或者将“OKR与敏捷绩效”打包在我们的敏捷转型中,将我们取得的结果取得量化和展现,逐步变成成果,从而促进敏捷转型的推动。
04.OKR和敏捷的基因论
OKR和敏捷有非常多的文化底蕴是一致的,比如:价值驱动,透明公开,持续适应,学习试错等。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从根本上来说,他们的基因是不同的。
OKR虽然是目标管理工具,但是从诞生以来,主要是面向战略落地,协助Intel做了一次重要的转型,这个主要的维度还是由上向下的,面向大组织向小团队渗透;OKR进入谷歌,经历了由40人到目前超十万人的过程,但是由投资人和创始人带入,帮助谷歌的愿景和战略实现。所以OKR带有“权贵”的味道,公司高层对绩效的关注,目标的关注很有利于我们开展OKR的实施部署。
敏捷呢,始于敏捷开发,面向工程交付,聚焦专业技能,更多的是草根文化。敏捷更多的是面向小团队,虽然现在有很多规模化敏捷的框架,逐步的向组织层级扩展,但是面向工程交付的基因在很多时候会显示出一些局限性,比如向上沟通方向很难达到高层,这样造成很多公司的高层并不care是否敏捷。
OKR和Scrum的融合还有很多火花,只有不停的迭代、实践,激发团队的主动性,引起中高层的关注,并通过成果的展现体现出实战价值才是最终的目的。
文章分类
联系我们
联系人: | 郑女士 |
---|---|
电话: | 13792883250 |
Email: | zhengqiaoyin@cnezsoft.com |
地址: | 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118号青铁广场18楼 |